2022年12月25日星期日晚8点,摄影专业开展了线上关于本科教育的思想大讨论,参与会议的有摄影专业系主任姚刚老师、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魏东老师,摄影专业教师刘晓艳、陈龙、易雪莹、卓伦、张嘉文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
本次会议由刘晓艳副教授进行主持,摄影系其余教师参与,每位老师都发表了关于摄影专业存在与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和建议。其中包括两个议题,一是推进摄影专业一流学科建设,构建与地方经济相适应,与地方产业链有机对接的专业体系。二是摄影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每位教师分别对应着两个点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从自身的关注点出发,对摄影系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的建议,会议圆满结束。
张嘉文老师从自身教学出发,基于四个方面进行陈述,从摄影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到如何建立摄影专业一流学科建设。
张老师重点总结了在摄影专业培养能够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影像艺术事业需求的,具备广泛摄影行业的国际视野以及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摄影相关技术及操作技能,具备策划摄影创作项目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积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摄影的审美以及大量的实践练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张老师发现有同学对所讲的知识不牢靠,因此在摄影的线上教学工作中,录制“微课”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后复习工作。
易雪莹老师将自己牵头开展的校企合作作为重点,讲述了之前带领学生去到三溪镇进行采风活动,可以与当地的政府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开展多元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
易老师也结合本身专业特性,和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关注到「景德镇陶瓷电影周」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其中,来拍摄非遗题材的纪录片,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获得成就感和文化认同感。
易老师也沟通了邛窑遗址公园,对方非常欢迎高校与之进行合作,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社会活动提升摄影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学生的眼界的开拓
卓伦老师针对自身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提出摄影系在培养人才中面临的两个问题。
卓老师提出可以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由相对经验丰富的学生带领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同学习进步,学生能力不同,可以将不同兴趣的学进行分类,在分配学习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分组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或本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带领学生去进一步的学习。
在教师教学中卓老师提出教师应用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不仅仅让学生去参加展览、比赛,教师也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参加各地摄影展览,提升教师能力和影响力。
刘晓艳副教授从“立德树人”这个点来讲述摄影专业教师如何将产教融合与实际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相较传统摄影来说,新时代的摄影传播力更广泛,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更全面,摄影专业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的机制。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知识只是一部分途径,在教育中,学生价值的塑造会更加重要,输出实践才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教师应提供平台提升知识的广度,实现学生的价值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刘老师提到,教师如何将资源引进,是我们要完善的工作,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可以邀请一线摄影人进行讲座,让学生可以及时掌握行业的动向。
姚刚主任与大家分享摄影专业发展与构思,在会议中提到摄影专业建立初期遇到到困难和挑战,从专业的教学规划和课程的设置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下来的,课程安排符合社会中对摄影人才的用人标准。
姚老师还提出学生应具备新媒体思维的能力,老师也要根据时代发展对所上课程进行改良,课程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确保学生在就业时可以将所学知识使用到。摄影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严格依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构建,在应用型高校中也要注重艺术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型高校中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构建。
姚老师总结各位老师的发言,提出摄影专业要立足于小事,以小见大,比如开展摄影竞赛工作委员会就是以立足于实践的出发的,是经过诸多老师思考后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从细节做起,从实际出发,注重课下的教学细节。
在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魏东老师也对摄影专业此次思想讨论进行总结发言,他提出摄影专业要深化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紧密联系,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学的基本理念,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培养出更既具有艺术修养,同时又具备实践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满足学生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发展要求,本次会议同时也推进了教研室、实训室的建设。摄影专业是新成立的专业,我们还是有很多路要走,在23日摄影专业开展的论坛中,学院高层领导也看到和看好摄影专业未来的一个发展前景,这是我们教师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整合和探究,对专业的建设发展、促进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现实的意义,摄影专业才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