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2-14

在参加学院组织的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后,深刻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变革,进一步认识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上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及对教学改革的想法

一、理解并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以学生为中心”,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学校要从“课堂、教师、教材”“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新三中心”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 目的决定方法。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生长”的过程,凡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心理机能发展上看,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人从出生,婴幼期,小学,中学,大学,到就业后, 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而且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前一阶段发展好了,才能顺利地走向后一阶段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着力于学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大学教育,首先要了解人在大学阶段发展的内容,以及现在大学生发展的状况,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推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学习,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的需求包括发展成人的需求和求职成才的需求。在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与人的发展相同,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学习是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不断生长的过程。即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包括教师的讲授)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构建而成的;教学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学习环境条件,同时设计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评价,让效果评价起到正向作用。

二、积极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以“金课”建设标准严格课程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所谓的“金课”,即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知识传授,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改进教学形式,体现教学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另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加课程挑战度,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课上课下充足学习时间和思考提供一定的保障。

金课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想完成金课的设计,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并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些对于老师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致可从两个维度来完成:(1)解构课程目标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阶段性和在工作环境中能力目标需求(2)重构课程内容逻辑结构。第一步是解构课程目标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阶段性,确立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重点,根据课程相关知识背景和典型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等分析和分解典型工作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类整理工作逻辑和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找出其工作流程和规律;第二步是重构教学逻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创设教学情境,优选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教学环节,分解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即按“能力递进规律”重构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体系,从而创建符合教育教学学习规律的特色金课课程教学逻辑。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由于我院为应用性本科教育,我院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更应该紧密结合行业应用实际需要或未来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突出、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增加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与行业领头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质性作用。通过学生“走出去”,行业专家"请进来”,让学生与行业岗位无缝对接。同时,改善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建设与完善一批必备实训室,并充分开发与利用实训室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加强岗位调研,对毕业生以及一线教师进行全方位调研,形成指导性文件,以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以利于形成特色。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08 11:54:58